当代雕塑应以怎样的方式向前推进?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这些问题一直就困扰着中青代的雕塑家。就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而言,80年代初的雕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摆脱题材的束缚,回到媒介,回归审美,以及改变既定僵化的雕塑观念。毫无疑问,当代雕塑的第一波浪潮是在对纪念碑雕塑的背离,对宏大叙事的拒绝,…
推荐关键字 “明天”当代雕塑奖 当代雕塑
当代雕塑何为?当代雕塑应以怎样的方式向前推进?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这些问题一直就困扰着中青代的雕塑家。就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而言, 80年代初的雕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摆脱题材的束缚,回到媒介,回归审美,以及改变既定僵化的雕塑观念。毫无疑问,当代雕塑的第一波浪潮是在对纪念碑雕塑的背离,对宏大叙事的拒绝,以及捍卫雕塑本体独立的运动中拉开序幕的。进入90年代后,伴随着一批年轻雕塑家的崛起,中国当代雕塑逐渐进入当代文化的建构期,即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先决与个人风格的创立为目标,而是以如何让雕塑参与当代文化的表达为己任。我将2000年以后的当代雕塑创作归纳为第三个阶段。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,中国当代雕塑在逐渐完成语言学转向与自身线性的发展之后,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真正奠定了多元化的格局。这一时期有几个变化值得关注。首先是涉及到一些新的话题。与90年代的材料、语言、媒介、文化身份等比较,2000年代以后许多作品围绕性别、身体、剧场、时间、过程等话题展开。其次,形态与风格呈现出更开放的姿态,不仅有效地接纳装置艺术、建筑艺术、观念艺术的成果,而且,在形态上能融汇影像艺术、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。在这种态势下,雕塑与装置的既有边界愈来愈模糊。第三,当代雕塑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话语也越来越丰富。同时,这一时期代表性雕塑家的作品有一些共性,比如有明确的个人风格,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面貌;能在既定的艺术史逻辑中提出某些问题,或者在文化诉求上能有效地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情景中;最后是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个人方法论。第四个特点是青年雕塑家的崛起。这批艺术家注重雕塑化的思维,但大部分作品都置身于当代艺术的语境,而不再局限于既有的雕塑范式与观念中,作品呈现出“去雕塑化”的特征。
“明天”当代雕塑奖的设立,旨在鼓励青年学子在当代雕塑方面的创作和研究,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催生后备新人。事实上,面对今天的全球化语境、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,以及置身于高速的数字传播与信息泛滥的时代,年轻的艺术家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,对不同媒介的使用,创作作品的观念都将愈加的丰富、也更为个人化。故此,为年轻艺术家搭建一个平台将是有积极意义的,这不仅与2000年以来青年雕塑家崛起的现象有直接联系,同时,着眼于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,青年艺术家的锐气与突破,更容易为当代雕塑带来新的可能性。
|